Portada>China |
spanish.china.org.cn | 04. 09. 2013 | Editor: Claudia Leng | [A A A] |
谢伯茂之死
鲁敏
1、又来了一封给谢伯茂的信。从信封上的小楷毛笔字一眼就可认出,还是那个人寄的。信封下方,总是那四个字:本市陈缄。
李复把信拿在手上,忧虑地凝视了一会儿,轻轻地投到左手边的信盒子。用眼睛粗略估一下,这同一个人寄给谢伯茂的死信,有二三十封之多了,有的已到销毁期,李复不让动。他还没死心。
何谓“死信”,就是因名址不详、有误等各种原因,既无法投交、转投,也退不回去的信,术语上当叫“无着邮件”——可不就是死了么。全市所有的“死信”都集中到李复这儿,他的工作就是尽可能地把它们救活。此前,他曾做过快30年的邮递员,八十年代台湾、海外的大陆寻亲潮中,他救活的死信无数,老人们颤巍巍着送来的锦旗挂满了他所在的投递班,到最后,连通往厕所的走廊都挂得找不着白墙。为此,他被评上省级劳模。现在这个“救信”的岗其实是特地为他设的,一来发挥专长,二来为了照顾他的年纪。
李复有个习惯,喜欢随身带个小本子,详细记录着每一封信的查找过程:前后几条线索、分别在哪里断了。在哪个派出所找了哪个户籍警。走访了哪几条街。询问了哪些知情人等等。若干年下来,记了有十几本。他到现在还这样,只要碰上可能知情的人,就从小绿包里掏出本子来,紧紧盯着对方的眼,细细打听某一疑难地址。他这种样子,在八十年代,真挺感人的,到九十年代,勉强也看得下去,但现在,嗯,看上去就令人同情了——为何就这么的对死信死心眼,李复自己也没有很好的解释,可能就因为是个送信的呗。如果是个卖彩票的、修自行车的或者厨师,他大概也会全心全意扑上去的。
可惜,就算他对待死信简直胜过主刀医生对待绝症之人,这几年,送到他手下的这些性命却越来越不像样子——常常是这样,封面是打印字体或透明窗信封,盖着“邮资已付”的大宗邮件戳子,不外乎是什么民办学院胡乱撒网的录取书,什么美容中心的贵宾卡,什么旅游网的调查表等等,十之八九为假名或错地址,即便大费周章地查到了,不要说锦旗,不要说谢谢,人家不厌烦都算是好的,稍有礼貌的呢会等他转过身才把信扔到垃圾筒。李复劝自己不要介意——医生救活一个人,保不定人家还会自杀呢对不对。
……所以,第一次看到谢伯茂的信,看到那一笔令人肃然起敬的毛笔小楷手写体,如此正正经经、货真价实的一封私人信函:“210006 南京市秦淮区竹格巷21号 谢伯茂收 本市陈缄”,救信人李复立刻涌上了一股溢出职业之外的感激之情。算算年岁,这辈子跟信所打的交道,其实也快到头了,他希望,这最后一程,能有点小意思,最起码够他自娱自乐。
李复拿出了他全部的招数:地名办、派出所、街道、居委会、老住家户。对相似的或是同音的地名、人名,逐一排查。接待他的,有的好奇,有的平淡,有的不耐烦,有的摇摇头晒笑。李复浑不在意,他在小本子上逐个记下他试过的方向,写得跟前面那三十多年一样的认真,尽量不流露出他的内心判断:种种迹象表明,这些寄给谢伯茂的信,当真是病入膏肓、没什么指望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