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panish.china.org.cn | 19. 06. 2018 | Editor:Elena Yang [A A A]

Especialista señala que toda la sociedad necesita actuar en conjunto para reducir el uso de las bolsas de plástico

Palabras clave: China, medio ambiente, bolsa de plástico

“限塑”升级 专家:全社会需共同行动


截至今年6月1日,“限塑令”在中国已落地十年。据发改委统计,过去十年间,超市、商场的塑料袋使用量普遍减少2/3以上,累计减少塑料袋140万吨左右,相当于节约石油840万吨。与此同时,中国塑料消费的整体数量却在逐年递增。近来,对于“限塑令”效果的质疑之声也不绝于各大媒体。

对此,多名学者专家在接受中国网采访时表示,要理性看待“限塑令”效果,“限塑”升级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。

 

 “限塑”有效果 莫求全责备

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在采访中谈道,颁布‘限塑令’的初衷,一是全面禁止生产、销售、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,二是实行塑料购物袋的有偿使用,三是提高塑料袋回收利用水平。现在来看,第一个目标基本达到;在有偿使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,但价格机制的引入,没能从根本上减少对于塑料袋的需求;至于第三个目标,则未能实现。“不过,值得一提的是,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让人们意识到,资源的使用不是无偿的。” 刘建国如是评价。

刘建国同时指出,垃圾本身是消费的产物。任何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都不可能出现垃圾产生量的下降。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。“过去十年,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、居民消费膨胀式增长的十年,塑料垃圾产量较多也在情理之中。”

“客观地来看,限塑令还是起到了一定的正面作用。”刘建国说,“大家不能对政策本身给予过高的期望。不能指望通过一个措施,就彻底解决塑料垃圾这个大难题。”

    中央团校、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研究员程立耕认为,“限塑令”还是产生了一定效果。相比于十年前,不可降解塑料袋的使用量大幅度减少,大家的环保意识也有所提高。“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些问题,除了大型商超,农贸市场、个体户等在有偿收费方面执行得不尽人意。” 

    程立耕指出,目前塑料垃圾治理面临的新问题是,外卖和快递呈现爆发式增长。2016年,仅快递业塑料袋的使用量就高达147亿个。

    程立耕表示,随着社会进步、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,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,政策也需要做出相应的协调。 


污染防治 法治先行

刘建国认为,如今有些人把塑料“妖魔化”了,有人甚至一谈到塑料就直接与“不环保”等同起来。事实上,任何材料的生产、使用都会产生对环境的影响。判断材料是否环境友好,不能单从其中的某一个环节来判定。

“比如我们在评估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的可降解塑料袋时,不仅要考虑玉米种植过程中土地资源的占有、水资源的消耗、农药和化肥的影响,还要考虑生产、运输、流通、使用和废弃后处理的成本。国际上已经有很多研究表明,塑料袋的环境友好综合绩效并不亚于其他材料。”

在刘建国看来,解决问题的关键还在于“源头减量,加强管理,规范处理,合理利用”这十六个字。“首先要让企业和个人履行环境责任,通过改变生产、流通和消费模式,在源头减少塑料垃圾产生;在垃圾产生之后,要在分类、收集、处理和利用等各环节进行规范处理,实现品质较高塑料垃圾的回收利用。”“要让全社会行动起来,需要严明的法治支撑。而且,法治保障要贯穿立法、执法、普法、守法等各个环节。”刘建国说。

著名时事评论员吴学兰谈道,一些地方其实在几年前就意识到,治理“白色污染”首先要在立法层面做出努力。

甘肃省2014年1月起实施的《甘肃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》,是我国首部关于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地方性法规,发挥了很强的示范效应。继甘肃之后,多省相继通过立法将废旧农膜的回收纳入法治轨道。

吴学兰指出,即使在废旧农膜这样一个小领域,也会涉及上至政府,下至企业、组织机构、个人等多重责任主体,如果没有法律来明确各方的责任与义务,治理就会遇到很多困难。

吴学兰表示,“限塑令”大方向是对的。但“怎么限,限的方法对不对,限的程度够不够,还有待探讨。”她指出,十年间,相关部门就使用不合格塑料袋开出的罚单寥寥无几,监管存在不严格、不到位、不长效的问题。“做得好的没有奖励,做得差的没有惩罚。那么各方如何有动力严格遵守呢?”

 在谈及未来的塑料垃圾治理时,吴学兰认为有必要建立更严格的惩罚机制,将“限塑令”升级为“一个有牙齿的法令,而不是一个纸老虎”。她建议,今后要在国家层面立法,由国家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对“白色污染”进行分类,明确禁止和限制生产、使用的范围,就违法成本予以公示,确保法律在执行过程中不打折扣。 


有意识 更要有行动

公民生态意识在加强

年初,生态环保部发布了今年我国环境日的主题——“美丽中国,我是行动者”。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曾表示,该主题旨在推动社会各界和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,携手行动,共建天蓝、地绿、水清的美丽中国。

刘建国认为,该主题抓住了塑料污染治理的薄弱环节——知易行难。“这个口号提醒我们,不能做‘思想的巨人,行动的矮子’,大家要抛弃‘旁观者’的心态,从自己做起,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,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面貌。”

日前,中国网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,在回收的200余个样本中,82%的参与者表示对垃圾分类有一定了解,89%的读者表示,愿意支持并遵守更为复杂的垃圾分类标准,同时有65%的受访者表示,在购物时“总是”或“有时”会自行携带环保购物袋。

程立耕认为,目前整个社会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增强,民众对环保政策的认可和执行程度也有了很大提高。

企业着眼绿色发展

    从企业层面来看,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将绿色发展自觉纳入长期发展规划。

京东物流在今年5月提出“清流万向计划”,预计到2030年减少碳排放量10亿吨”。据悉,今后京东将建立新能源汽车运输入仓的绿色通道制度,对低耗能、污染少企业商品的优先采购制度等。同样在今年5月,阿里巴巴集团启动了绿色物流2020计划。届时,天猫直送将全部快递袋升级为环保袋,淘宝和闲鱼使用环保快递袋上门取件将覆盖全国200个城市,零售通实现百万小店纸箱零新增,城市配送新能源车100城开跑,盒马鲜生达到物流全程“零”耗材,饿了么将推广绿色环保外卖联盟。

对于中国企业在环保方面做出的这些努力,程立耕表示点赞,“对于愿意投资研发环保技术的企业,毫无疑问是应该举双手欢迎的。我们建议,政府可以有相应的政策支持,比如免税、投资等,这样,会有更多的企业会投入到环保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中来。” 


国家推出治塑“组合拳”

去年11月,国家邮政局等十部门联合发布《关于协同推进快递绿色包装工作的指导意见》,明确提出到2020年,可降解的绿色包装材料应用比例将提高到50%,基本建成专门的快递包装物回收体系。

今年1月初,发改委通过官方网站发布《我为塑料垃圾污染防治建言献策》的消息,邀请全社会围绕不同领域塑料制品的管理要求,提出意见建议。

今年2月,国务院颁布《快递暂行条例》。根据《条例》第九条,国家鼓励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和寄件人使用可降解、可重复利用的环保包装材料,鼓励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采取措施回收快件包装材料,实现包装材料的减量化利用和再利用。 

吴学兰向中国网记者表示:“环保是一个桶,需要有人先为它注入一瓢水,然后更多的人继续跟进,这个桶满了,大家就都有水了。自然环境是我们这一代人以及子孙后代的共同财富,保护绿水青山是每个中国公民应尽的义务,整个环保事业的推进需要政府与企业、民众共同推进。”

程立耕也指出:“塑料的发明,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,想在这种便利中改变和突破是不容易的。不过,从调查来看,大家正在逐渐改变生活方式,比如减少塑料袋的使用,支持垃圾分类等。只有大家共同投入到环保当中,我们的生活才能被绿水青山萦绕。”

 

 


 

 



<  1  2  3  4  


   Google+